今日立夏丨在前沿攻关中推动学科屡攀高峰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
今日8时9分51秒
我们迎来夏季第一个节气
立夏
时至立夏,草木葱茏
万物从此皆长大
处处呈现出热闹繁荣的景象
春争日,夏争时
立夏后,气温升高,雷雨增多
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的季节
让我们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气里
一起走进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繁盛生长的发展之路
按下起始键
从零摸索、电科建设启征途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起源于1960年设立的航空无线电系,学科在初建立起,一切都是从零起步,60年代,就已经面向专业学生开设了天线、发送、接收、雷达等课程,为了能够快速拓展师资力量,航空无线电系还选拔了一些在校生作为预备教师。
62级无线电系学生入学四十周年聚会
学科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当时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无线电系就派师生外出学习最新理论知识,专业课程就这样丰富起来。在当时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举全系之力建设实验室,为师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实验课程,以更好满足教学所需。
70年代起,学校就开设了《信号系统与控制》《数字电路》等基础课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也在持续更新中,80年代,《线性控制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的硬件实现》等一批新课开设,进一步促进了电子类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即便科研经费不甚充足,还是斥巨资添置了矢量网络分析仪、微波信号发生器和频谱仪,为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学院举办第一届全校嵌入式系统竞赛
在多年的发展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实力逐渐增强,1993年,“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开始招生,发展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计划。2003年,“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实力的不断累积,为学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5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学科紧密围绕学校航空、航天、民航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2022年,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并在中期评估中获评“优秀”。
开启加速器
跨越前行、师资引育强根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学生就业前景广阔,是就业市场争相抢夺的对象,但这也为学科师资的储备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2000年到2004年期间,师资流失严重。
“师资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要下功夫引进高层次人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周建江说到,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为学科发展储备足够的动力,学校和学科想尽一切办法扩大教师队伍、提升师资质量。
首先是向内探求解决办法,开设信息类师资班,选拔优秀的硕士毕业生作为紧缺师资留校工作,现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副院长李茁2004年硕士毕业后作为紧缺师资留校工作,“毕业时,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去企业工作,当时企业待遇非常高,对应届生的吸引力很大”,李茁说到,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选择了留校工作至今。
与此同时,学科不断向外寻求优秀人才,引聘了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教授,为学科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争抢人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2010年开始担任院长的周建江求贤若渴,时常为了引进人才四处奔波。在学院的不懈努力下,师资力量逐渐壮大发展,也为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担任学院院长,在他的指导下,学院坚持机制创新,全面打造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实施的人才倍增工程成效显著,近五年来,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1人、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1人,新增 IEEE Fellow3人、国家级人才13人次,其中领军人才6人次、省部级人才27人次。
学科以“三航”为特色,深化科教产教融合,构建“多名师引领、多学科融合、多能力交叉”的贯通式课程体系,在学生本科阶段注重基础培养,研究生阶段注重工程实践,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成果卓著,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1个、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1个。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全国“互联网+”和“挑战杯”赛事金奖/特等奖11项,研究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50%以上毕业生前往国防军工单位工作。
树立风向标
特色发展、科研引领开新篇
学科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型号任务,着力破解航空航天领域电子科学与技术难题,构建起了服务关键电子元器件和重要信息装备等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科研支撑体系。2022年底,在学院常务副院长潘时龙的带领下,学科牵头立项建设了我校信息类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微波光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也是学科科研发展上的重要里程碑。
“有组织科研”是学科的重要特色之一,学科坚持“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构筑大平台、培育大成果”,不断提升引领性国防技术攻关能力,“学院在明确科研方向、开展项目研究上,为我提供了极大助力”,学院新引进的教师罗宇说到,选择南航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中了科研团队作战能力。
近年来,学科赋能高水平国防科技自立自强,科研成果频出,牵头论证并实施两个基础加强战略优先方向,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以及国家一级学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牵头国家级项目100余项。在Nature子刊等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448篇,授权发明专利324件。
2024IEEE国际计算电磁学大会
与此同时,学科聚焦国防现代化,立足电子与空天融合,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围绕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华为、航空工业雷达所、中航光电等单位共建研发平台 12 个,与中国电科14 所、航天科工 8511 所共建实验室,有力打造校企校地共建共享、战略合作、融合发展新范式,全方位、高水平服务电子行业发展。
未来,学科将持续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任务,着力破解航空航天领域电子科学与技术难题,持续推动科教融汇,加大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建育人平台,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持续引进一流师资,建设空天特色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严抓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兼具研究能力和工程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创新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我院创建具有空天特色世界一流电子信息学院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学科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国家级科研成果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学科同仁的不懈努力下,未来的电子学科定能打造“红磁场”,破解“卡脖子”,经纬天地、慧通时空,不断为学院高水平党建和高质量发展、学校双一流建设乃至我国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的力量。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季海群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当代信息社会的基石,是5G/6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经济的技术基础,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未来在学校的指导支持下,我院将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继续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优化学科研究方向、探索国际学术前沿,进一步加强电子学科建设,力争突破一级学科博士点,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潘时龙
南航·立夏印迹
……
摄影丨石景山
摄影丨陈钢
素材来源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特别鸣谢丨刘灿铭
采写丨彭丽、郭雨萌
图片设计丨王颖
值班编辑丨章轩铭
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
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
审核丨王晖、李秀龙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